【葛永莉談創造力】要成為一個創造者,你常常是走投無路的 二維碼
247
發表時間:2018-10-29 13:49 創造力,即一個人靈感的高密度爆發。 新穎性、創造性、適用性,從事知識產權服務工作數十年,對于專利申請的這三性可謂爛熟于胸。記起來容易,可實現實在太難。創造力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生命精華最絢麗的綻放。 首先要創造,你就必須擺脫制約,否則,創造力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淪為平庸的拷貝和復制。 要擺脫制約,就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樣創造力才有可能發生。這是因為,從眾心理會讓你過得無比沉重,不懂笑、不懂哭、不會舞蹈、不善慶祝,每天生活如機械,循規蹈矩。所以,當你“泯然于眾人”時,你無法創造。 還有,想要成為一個創造者,你常常是無路可走的:前人的腳步,不可以依循,因為那是臨摹不是創新;別人的路,不可以踏入,那是抄襲不是創造。 在一片走投無路的黑暗之中,你跌跌撞撞,殫精竭慮,頭破血流,終于,循著心中那一抹微光,在一片荊棘中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神奇的是,把這過程的照見轉變成新物品的爆發點,往往在外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也許僅僅是一首詩,也許只是幾句由感而發的詩詞。 在很久很久以前,這條路是如此的艱辛,以致于那些我們知名或者不知名的藝術家、詩人、畫家等等,往往都必須放棄社會地位,過著流浪者的生活,飽嘗生活的艱辛,歷盡世態炎涼。“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在當時是他們唯一保有創造力的方式,但并不一定適合現在和未來。 最后,促成創造力的發生,你還必須為一件事情持續不間斷地投入時間、精力,反復總結及實踐,因為創造不能僅僅依靠頭腦,深度的學習成長更依賴于親身的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是我們老祖宗一直以來的諄諄教誨;實際上,現在無論中外,這都是普遍的共識:在美國要獲得教授的資格,并不是看你寫了多少篇論文,而是看你是否取得過輝煌的現實功績;現今國內首屈一指運行長久的企業,不是那些理念很酷炫的企業,而是執行力超級強勁的公司。 當然,我不是說理論不好,一切理論都需要實踐去檢驗,一切物資均需要通過勞作去實現,人不能活在虛幻的空間,至少吃飯、睡覺等生活物資不可或缺。 順便插一句,作為一個母親,本人非常反對那些要把幼小的孩子訓練成最強大腦的教育機構,事實上,身心是一體的,以過多的資訊占用頭腦的填鴨式教育必定會奪走人的創造力及靈感。 綜上所述,作為一個創造者或者發明人,你必須保持獨立的自我,在別人不曾企及的領域開拓道路,并執著與專注地,持續投入時間與精力反復實踐和總結。 以上都是我對于發明創造的一些淺見,當然不是說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是受保護的,只有當發明創造符合法律保護范疇,且發明人希望從中獲取利益,這時候,保護才是有意義的。 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專業機構加入,讓專利獲得授權、讓專利價值最大化,管理與維護發明人的專利。這些事情復雜而且繁冗,需要有專業專門專心的團隊來實現。 (亞太及合作方中細軟員工合影) 自2008年,我們就把“助力中國創造”定位為公司的使命,不知不覺中,這句話浸潤了整個公司,進入了團隊每個人的心中,潛移默化地,大家把它當成對客戶最高的承諾。 公司成立于今,我還常常看到團隊的伙伴深夜仍不眠不休地積極謀求為客戶解決問題,兢兢業業,一如初見,十載拼搏,不改初心。 對于客戶的術,其實就是亞太人的道,我一直認為,道行深淺,客戶說了算。 這篇文件草就于出差途中的飛機之上,就是在這么個周邊都是陌生人的特殊空間,靈感突然迸發,于是我把它轉化成了文章,與你分享。 關于創造力還有很多想寫的東西,我決定把這些的靈感依次形成文字,呈現在公眾號上,喜歡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歡迎留言探討。 |
|